地址: | 中國·河南省新鄉市榆東工業園區--新長北線北側經十一路 |
電話: | 0373-2537056 0373-2537130 |
傳真: | 0373-3321906 |
郵箱: | yfqzscjyc@163.com |
投資仍然是大部分省份搞經濟成績的“抓手”。
隨著這兩個星期各地“兩會”陸續召開,各省區市政府在其政府工作報告中公布了2013年生產總值和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后者普遍為兩位數,且大多設定在20%以上。
據統計,許多省市區為今年設定投資增速目標基本與去年增速持平或僅略作下調。青海等19個省區市將該目標設定在20%及以上,其中,新疆、甘肅、貴州和黑龍江4個省區設定在30%及以上。
2012年5月和9月,國家發改委曾以“西部經濟發展的重大支撐項目”為名,密集批復多地交通基建項目。而鐵道部2013年初公布的“今年鐵路投資目標設定6500億元”消息,又為地方的基建投資派送了“紅包”。
專家認為,2008年4萬億投資帶來的產能過剩還未消化,需要警惕投資帶來的新一輪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地方應嚴格評估投資回報率。
重大基建項目仍受寵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山西、遼寧、黑龍江、河南、廣西、貴州、云南、西藏、陜西、青海、寧夏等11個省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超過20%。
其中,貴州最高,達到53%。新疆、青海、黑龍江、陜西4個省區緊隨其后,分別為35%、33.9%、30%、28.1%。
去年的高增速也令部分省份信心滿滿。今年,黑龍江、新疆和貴州繼續設定了30%及以上的高目標,而未公布去年數據的甘肅則是“30%俱樂部”的第4名成員。
盡管去年全國GDP增速回落到7.8%,為13年來最低值,同期全國中央財政收入增速也為5年來最低。但財政緊張似乎并未妨礙部分地方政府謀求以投資“穩增長”的步伐。由于“穩增長”效果顯著,重大項目投資仍然是各地的寵兒。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努爾·白克力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將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初步安排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及生態建設等六大類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330項,計劃完成投資3000億元,增長32.7%。
廣東省省長朱小丹也表示,今年將安排4000億元投入280個重點建設項目。廣東為今年投資設定的目標為增長15%,在東部沿海省份中處于中游。
此外,河南省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要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以鄭州為中心、省轄市和縣城為節點的向心布局、網狀輻射、開放式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抓好鄭州航空樞紐、快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建設。
自從去年5月和9月,國家發改委密集批準了兩批交通基建項目后,輿論就有“經濟一不好,發改委就批項目”的爭議。國家發改委則回應稱,所批準項目都是事關西部經濟發展的重大支撐項目,也都是“十二五”規劃已確定的項目,并非地方“跑出來”的。
中西部投資勁頭足,從增速上看,中西部高于東部的趨勢依然保持。除了“30%俱樂部”的4個省份以外,設定20%投資目標的絕大多數也是中西部省份。四川的14%和重慶的18%在中西部就算很低的目標了,而東部沿海僅福建、遼寧、海南、廣西等達到了20%的水平。最發達地區如北京已經降到了9%,而上海和浙江沒有公布投資增速的量化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GDP)目標也呈東低西高的趨勢。吉林、內蒙古、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中西部省份設定的2013年GDP增速目標都是12%左右。新疆較去年下調1個百分點,定在11%。而貴州則微微上調0.4個百分點,沖擊14%全國最高增長目標。
與此相反,經濟體量較大的上海、江蘇、廣東等東部沿海較發達省份今年地方GDP增速目標相當溫和,其中上海設了一個7.5%,比去年全國GDP的增幅還要低。
這一格局體現了產業內遷和中西部地區起飛的大趨勢。但專家對這一趨勢的可持續性看法不一。
貴州省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曉登教授說,現在中西部仍處于工業化階段,經濟增長方式都比較粗放,西部地區外貿和內需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很低,整個西部處于相對貧困水平,只能依靠投資拉動,然后帶動相關消費需求。而投資的一大關鍵在于基礎設施、公共產品的投資,西部最大的制約仍然是交通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部長余斌認為,過去很多年中國制造業投資增長能夠保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東部地區的大量制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由此帶來中西部地區制造業投資的增長,二是面對低端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升,東部制造業有機械設備的改造增長。但他同時指出,由于制造業領域嚴重的產能過剩引起過度競爭,制造業利潤大幅滑坡,從去年9月份以來,制造業投資的增長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
胡曉登也認為,在交通基礎設施改善后,西部不能一味地靠投資拉動,而必須形成一個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鏈,否則發展后勁肯定會成為問題。東部靠投資補出口除廣東設定為15%外,江蘇、山東、天津設定的目標分別為18%、17%和13%。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教授說,沿海地區過去主要是靠出口拉動,現在出口受阻,而內需的擴大幅度又十分有限。因此,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還是投資來得最為直接有效。以廣東為例,如果固定資產投資能夠跟廣東的轉型升級和擴大內需相結合,那么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會更大。
這其中,基建投資是固定資產投資的大頭。去年11月,廣東印發《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二五”規劃》,其中擬定“十二五”時期全省安排交通運輸重點建設項目189項,總投資約19838億元,其中“十二五”時期計劃完成投資約10671億元。但廣東省社科院珠江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認為,現在在發達地區再搞大規模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它的投資邊際效用會遞減,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也會減弱。余斌則表示,要警惕投資中的重復建設,引起產能過剩等問題,投資項目應該被嚴格評估。
多名專家亦指出,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就業和整個產業結構的轉型作用不大。無論是沿海還是中西部,上一波投資帶來的后遺癥至今仍未完全消化,地方高負債的風險仍未排除,而新一輪的地方投資沖動下,地方融資平臺債務很可能進一步高速膨脹,在地方政府對土地出讓金的依賴度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樓市調控失效的風險也逐漸加大,企業和社會的生存成本也有不斷抬高的風險。
一些財政寬裕的東部省份也希望維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穩健支撐。
上一篇:無 | 下一篇:工程起重機行業持續發展之路該如何持續? |